《白鹿原》中郭举人吃泡枣,《废都》中庄之蝶吃的泡荔枝,作者为什么写这些东西?
优质回答
谢邀@问答。
小说的创作,离不开生活,而小说中郭举人泡枣、庄志杰泡荔枝,其实都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笔者曾经读过一部小说,讲的是封建地主的,这家的老太爷有个嗜好,终年煮着一个砂锅,砂锅之中煮的什么事物,除了他的贴身小伙计之外没有人知道里面煮的是什么,因为他锅里煮的事物,都是他授意这个小伙计去找的,他这个砂锅里都煮的什么呢?小至大家耳熟能详的童子尿紫河车,大到小媳妇的月事带鼻涕浓痰等等,实在是匪夷所思,那么这位老太爷为什么要这样做的?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中国人骨子里那种对长生不老的渴望。
在小说《白鹿原》中,黑娃去给大地主做长工,因和郭举人的小妾日久生情,最终突破道德的城墙,成就了鱼水之欢,作者通过黑娃和田小娥的聊天,告诉我们郭举人虽然身板硬郎,但是大房管的比较严,因此对于和田小娥的夫妻之事控制的很紧,郭举人在田小娥空闲的时候,就让田小娥给自己泡枣,美其名曰“经特殊泡制后,可以强身健体”。
这是没有任何道理的,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件事呢?
其实作者是通过这件事,告诉大家那个时期人们思想的愚昧,同时也告诉大家,在哪个时代,普通底层人们的生活,完全被这些地主阶级控制,底层人民不过是高层阶级的工具,这也为后面的故事埋下隐线。
而贾平凹小说《废都》中,庄之蝶也有类似的爱好,不过物品换成了荔枝。
在历史上,明嘉靖皇帝制作的“红铅丸”,则是以宫女的初红作为原材料,加入中草药、矿物石、秋石炼制的丹药,其目的也是为了追求长生不老,然而嘉靖皇帝也不过才活了59岁。
作者之所以都写到这件事,因为这是很多地方普遍存在的一种非常隐晦的事件,以现代医学来看,这样的做法完全是没有人性的,是对女性人格的无情践踏,也反应出古代人的愚昧无知。
陈忠实的《白鹿原》与贾平凹的《废都》这两本著作,也都将泡枣与泡荔枝这种相近的情节进行了描述。贾平凹的《废都》为深陷在消费文化的“废都”、而且被消费文化“废掉”政治话语权力的精英知识分子或者说男性文化英雄量身打造了性神话;陈忠实的《白鹿原》为践行传统儒家文化的仁人君子在“白鹿原”上建造了一座性道德丰碑。结合二位作家出身于陕西身份背景,人们自然而然会带入性思考将这种’泡枣’与’泡荔枝’的情节归因于陕西地方的风俗特色。
1、 风俗起源
泡枣一般指养枣。养枣又称“藏红枣”,即把干枣送入女子阴部,以阴水滋养干枣,使其润养次日取出食用,古人相信阴精壮阳,于是就在了“养枣”,是陕西地方流传亘古的风俗,根据文章的描述可以看出有些并不是杜撰,而是确有其事。但是在事实上,泡枣这一备受推崇的古代社会男性压制女性的满足自身欲望的行为,毫无科学理论不说,更是对女性身体健康和自尊的毫无底线的践踏和磨灭。
“藏红枣”在陕西民间流传确实很多,高门大户对于此种风气尤为嚣张。也有传言大地主刘文彩荒淫无度,在家中养了七个年轻漂亮的女子,专为他一人服务,专门用来养枣。目前最有根据的,也就只有《白鹿原》和《废都》中的一些描述,真正的一些记载确实是无法查证。
2、 女性思想和身体上的束缚
田小娥在《白鹿原》这一个悲惨女性形象,是陈忠实着实花了巨大篇幅来进行塑造的一个悲惨的角色,令人感慨唏嘘不已。《白鹿原》中的过举人这一人物是喜爱食用阴枣的,田小娥则被强迫为郭举人泡枣,对于女性来说真真是一种侮辱,在她睡觉之前在大太太的监视之下,将干枣放进阴户,用她青春的身体和女人的汁液泡枣,在次日早上取出来供郭举人空腹享用。不过,用女人的阴户来泡枣,这并不是陈忠实的杜撰,却是真实存在的,田小娥作为为郭举人泡枣的工具,便毋庸置疑地被迫成为了男性发泄自己欲望的工具,也正是如此,女性则以相当于欲望符号的存在,则无时无刻不面临着无法避免却也无可挽回的身份危机。
而田小娥敢于反抗,悄悄地将枣取出扔进尿盆里,在这里就表现为女性也想推翻压迫在自己身上的石砖,但这样的反抗无疑是毫无意义的,因为田小娥的反抗举动并未有任何撼动郭举人社会地位,也并没有任何改变,最后田小娥与黑娃的出走,也丝毫没有给田小娥的悲惨的命运发生些许的变化。所以说,’泡枣’这一流传下的风俗养生方式,看似只是对女性身份地位的卑微,实则是古代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压制与侮辱,从而达到男性对于女性思想和身体上的束缚,从而达到控制的目的。
泡枣我们有了了解就已经是想入非非了,别说是泡荔枝比泡枣更加的宽泛更加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和无尽的幻想了。庄之蝶在《废都》中的用阴户泡的是荔枝,而并非是枣,但是泡制的方式相同,但泡制的范围却是扩大了,让人的思想更加深入,引起男人无限的遐想与向往。这一情节在这里边体现了表面现象并凸显了更深刻的隐含意义,男性善于引导女性并压制女性从而达到控制女性的目的,这极大程度上展示了女性在精神层面更加被男性压制,但却从美化女性的角度,引导女性走入更深的深渊。
作为男性作家的陈忠实与贾平凹,其作品之中体现的都是以男性作为社会引导者的社会构建的社会机制,体现着男性领导的社会中男性对于女性的蔑视,这种蔑视感,推着女性走入更深更危险的处境。因此’泡枣’也好,’泡荔枝’也罢,体现了男性作者对于女性的亵渎,以及有意无意地表现出男性主导下的社会形态是全方位压制,并控制女性引导女性走入不平等,甚至更畸形的社会地位地位。
3、 男性内心的不认同
‘泡枣’与’泡荔枝’的功效,这其中的原理大都源于采阴补阳之说,男人为了自身健康需要从女性身体中汲取养分,从而达到身强体健的功效,这种说法都是以男性角度出发,有男权社会中让女性为其服务从而压制女性,全都体现了女性地位低下,男性引导压制女性,从而达到让女性逆来顺受的目的。郭举人娶了二房老婆田小娥,一不为传宗接代二不为云雨之欢,而是为了吃泡枣,就因为是据说有对身体有大补的功效。田小娥这一人物作为专门为郭举人提供泡枣的用具供养在家中,一方面体现着女性身份以及社会地位的低下与卑微,就作为工具一般;另一方面,实际就是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机制之下,男性内心的不认同,是对自身的不认同,觉得寿命等各个方面不如女性,毕竟女性是母爱与美的化身。
庄之蝶是一位处于的社会机制之下优秀学者的知识分子,在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动荡,带给人物的更多的是不稳定感以及迷失感。而作为长期处于优越感的社会知识分子,其更有着对于男性内心的不认同,在自身潜意识中还是有对自身潜在的不认同感。与此同时女性作为母爱与美的化身,则面对此种情形变成了社会阶层的被迫害者以及使用者,以此来达到目的的。
因此,不论是在《白鹿原》中郭举人用田小娥身体制作的’泡枣’,还是在《废都》中庄之蝶食用的’泡荔枝’,在看似荒唐的性暗示的背后所隐含着的,不仅仅是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压制与侮辱,更包括着男性即便主导下的社会形态是全方位压制,但仍存在着的对于自身的不认同。在这次中社会形态下,男性和女性都是精神空间以及物质层面的双重层面的适应者,无异于灵魂的漂泊者。
《白鹿原》中,黑娃东家武举人二房“泡枣”事情,谁知其中缘故?
优质回答
《白鹿原》小说中对于泡枣的描述有两段,第一段为黑娃被动接受,第二段为黑娃主动探寻。
黑娃到郭举人家打工,然后和几个长工住在了一起,都是男人,晚上没事,于是就会谈论一些小道消息或者男女之事。
一次长工头问黑娃一个问题,长工头说:
主儿家六十多快奔七十的人了,啥脸色?红堂堂;啥身板?硬邦邦;说话像敲钟,走路刮大风。你说人家为啥这么结实?
长工头为此还专门做了一个赌约,如果黑娃猜着了,长工头把一年的薪俸全给他;如果黑娃猜不着,罚他天天晚上取尿桶,天天早起倒尿桶。
黑娃当然猜不着了,长工头最终忍不住,自己把谜底揭开了,长工头说:
郭举人吃、吃、吃泡枣儿!
长工头压低声解释道:
郭举人娶下那个二房女人不是为了睡觉要娃,专意儿是给他泡枣的。每天晚上给女人的那个地方塞进去三个干枣儿,浸泡一夜,第二天早上掏出来淘洗干净,送给郭举人空腹吃下。郭举人自打吃起她的泡枣儿,这二年返老还童了。
其实对于泡枣这个事情,肯定是属于私密的事情,按道理来说只能由当事人知道,为什么长工们也知道呢?是田小娥自己说的吗?肯定不是。是大女人到处宣扬吗?大概率也不是。是郭举人自己炫耀的吗?有点可能,但仅仅是可能而已。
答案只能是长工们无意之中探得的,而且当地肯定有类似的事情或者说有类似的做法,虽然大家觉得隐秘但依然习以为常。
从长工们口中将泡枣之事引出,其实是一个铺垫,毕竟此时的黑娃处于懵懂状态,对男女之事一窍不通,而泡枣使得黑娃对女人充满了幻想,从而有了后面被田小娥一勾引就上钩。
于是黑娃和田小娥一拍即合。黑娃和田小娥在一起之后,一次激情过后,黑娃对泡枣的事情进行了主动求证。
田小娥对此回应:
大女人每天晚上来监视着她把三只干枣塞进身体后才走掉,她后来就想出了报复的办法,把干枣儿再掏出来扔到尿盆里去让他吃的是用尿泡下的枣儿!
关于黑娃为什么要主动求证这件事,首先黑娃的好奇心肯定是有的,其次这也反映出黑娃对田小娥的感情态度。
田小娥被作为养生的工具,在当时来说可能是正常的事情,很多下人也都知道,大家在调侃的同时,或许有可怜,但更多是不耻。而这也注定了黑娃对田小娥只有情欲而无爱情,其实从后面故事的发展也能看出来。
田小娥作为养生工具就已很悲情了,被黑娃带走之后本以为有个好的归宿,却不想刚出狼窝又入虎坑,被黑娃抛弃,被其他男人占有,直至最后被她所认定的长辈杀死。
其实古代之人,尤其是皇帝,王公贵族,有钱人等,都有所谓的养生门路或养生方法,尤其是一些皇帝,妄求长生不老,这方面的事例其实很多,我们没必要在这里面讨论。
但事实证明,这些都是扯,都不可信。
我们知道田小娥在白鹿原中是悲情人物,写悲情人物方法有很多,为何作者要把泡枣这段写到田小娥身上?
其实非常很简单,泡枣是愚昧落后的思想与产物,田小娥在当时男人做主导的社会当中,被当作养生工具,既然是工具,在可用时即用,在无用时即可抛弃,这使得悲情的色彩更加浓烈。
泡枣本身就是愚昧落后的,而且是用女人作为牺牲品,作者两段对泡枣的描述,就是为了突出封建社会对女性尊严的践踏和戕害,而田小娥就是在当时大时代背景下,万千承受着压迫的女性的缩影。
《白鹿原》的精髓到底是什么?
优质回答
《白鹿原》:华夏民族的“招魂”之作,给现代国人灌注阳刚“血性”!
在传承华夏文脉道统上,其价值可比肩《红楼梦》!
《白鹿原》这部小说的精髓是:从中国当下的文化转型上,克服“欧化”殖民文化木马病毒,招回“民族灵魂”,重铸民族精神血性!
因此是一部中华民族“本土化叙述”的“心灵史”!
接受史:
1995年,我在宝鸡教育学院中文班进修,适逢当时文学“陕军东征”的高潮,之前已听人讲过《废都》,就向老同学借阅,先后大体读了《热爱命运》、《最后一个匈奴》、《平凡的世界》、《废都》还有一部《八里情仇》,除了《平凡的世界》,因为觉得好似写的是“自家的人和事”深受感动外,大都泛泛而读,没留下多大印象。
而阅读《白鹿原》比较曲折,是在我们教院宿舍里几人读完后,轮到我手里之后读的。
几个男人每晚灯一息,话题就是“孝文小娥”之类,关注的是“口味重”的部分,所以几乎没有过脑。不可能谈到文学意义与价值,虽然我们可是货真价实的“中文班”,文艺理论装了一肚子。现在看来文论中提到的“审美距离”,很重要,隔离“欲望与功利”,等有了“积淀”后的时空距离才能发现“艺术之美”!
真正意义上的“重读”,是在以后相对宽松的假期。03年、15年秋假,我因为十多年已没有地里的农活,听着远处拖拉机隆隆的耕田声,腿搭在沙发沿上,十分惬意的又读了两遍《白鹿原》,才可以说读进去了。(可惜书是盗版)
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1.作者做到了自诩的解密、袒露民族秘史的目的
白、鹿两家好似影射华夏民族,在文化上又类似儒道(道家包含法家)两大家,在历史上的相生相克的复杂衍变,高度浓缩了中华文明史,儒家道家各自的功用价值。而朱先生明显代表了中华文明主流文化儒家精神,甚至很类似程朱宋明理学,这就注定了小说的“架构”,是一部划时代的“文化寓言”,特别是在近现代的命运“流变史”!
在这个立意上,不管陈忠实先生有意或无意,因为伟大的小说都有超出作家构思的“延伸”能量,所以我甚至敢认为这是比肩《红楼梦》的伟大经典!隐含民族秘史。别人(其他作家)有的迷失了文化“自主性”或享受现代物质生活的便利,根本没有此种深刻忧患的文化自觉,甚至没有陈老师这样一种得天时地利的“幸运”,地处文化厚重的渭北周原大地。
所以,作者陈忠实是幸运的,一切仿佛是“天命”所归!虽然他创作生活条件也很辛苦。
这种文化人类学般的、对华夏民族的解密影射,不仅集中在族长白嘉轩,史诗般的、“亚当夏娃”式的造人,先知一般“建立秩序”,兴起“礼乐诗教”,其最为“震撼”“颠覆”的是,演示了我们华夏民族的近代化悲剧,历经“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近代嬗变。作为一部文学著作的大胆预见和重新解读,似乎“太过超前”或不可思议,即便思想、历史类作品还未有敢言者。
因此,其思想性很超前,比如对儒教理学、五四运动等近代大事件的本土化叙述,可以说刷新“三观”!小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发表时,就令当时许多人包括文学教授都瞠目结舌,个别人视之为封建礼教“回潮”。小说在许多领域都有重大突破,即便现在其理念仍是最新的,各人自去领悟最妙!
2.在文学上的“里程碑”意义是克服“欧化”影响,忠实于本土化叙事,回归华夏文脉道统,承接明清小说而不仅是新时期诞生的新文化。
在这方面,与《废都》对传统文化的回归有相同的功用价值。是与传统文化的一次沟通交流,可以说打通了文脉。其他的如《平凡的世界》受俄罗斯文学烙印太深,“概念化先行”的硬伤,影响了人性的开掘,文化意义上还是不如《白鹿原》厚重。而其他新生代作家们都“很酷”很“潮”,甚至“玩”文学,更欣赏西方现代派,没有感受到传统的魅力。
我们新时期的文学为什么难出经典?80年代为什么出现“寻根热”?
而《白鹿原》就是从质量、深度、实绩上彰显了“寻根”文学的成就,在学习西方小说手法的同时,克服过度“西化”语言表达、语法结构,带有关中方言的“乡土味”,这深深规约着整部小说的脉络,平实厚重。
3.在文化意识形态上的“大胆超前”!
《白鹿原》的大胆革命性,不是其对“人性”的开掘,接地气的“性”描写,而是对当下和未来的预见和“暗示”。
比如田小娥与黑娃的故事,如果是沈从文可能就写成是一个伤感的乡间爱情悲剧,不乏田园牧歌风。左联作家柔石写就是“革命加恋爱”,穷人翻身得解放,反封建礼教的大戏。而作者的处理恰恰与之形成“反差”甚至“反讽”解构,却让我们无法反驳,默认接受。
这足以“颠覆”既定的“价值观”,至少对我很震撼。类似的还有很多,自己找去。
作者是要写一部“能给自己当枕头的书”,就是“上不愧天,下不愧地,对得起良知”的文学大书。
这注定了作者的气度,审视百代,立足千年。能给子孙后代有个交代的书,他做到了,而且许多评论家都说是超常发挥。
如果对当下历史和未来想有个把握,就重读此书,你一定能有新发现和启示!因为历史是死的,而文学是“活的”,可以自动生成的“历史”!
乐活一家之言!分享心得!共勉!
关注乐活,分享优质良心好文,一起学习!
读了《白鹿原》之后我才深深领悟出”读懂一本小说,就是多活一次人生”这句话的绝妙之处。
一、命运的轨迹
《白鹿原》受到了《百年孤独》的写作影响,开篇便是典型的马尔克斯式,《白鹿原》也与《百年孤独》一样,从家族的命运看到时代变迁与命运惯性的对撞。《白鹿原》较之《百年孤独》故事结构更显明朗、简单,关中地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故事。始于清末,伴随着王朝覆灭、辛亥革命、抗日战争、三年内战的历史更替,上演了白、鹿两家兴盛衰绝的命运轨迹。
有一评论家曾说:”短篇写故事、中篇说结构、长篇写命运”。然而命运往往是一个庞大的命题,三言两语道不尽是非曲折,说不清世事浮沉。大多数人都是在对与错,善与恶,美与丑之间的灰色地带彷徨,在追寻未至的生命意义中,走完了这一生。
二、人物的浮沉
我觉得小说的精彩就在于描写了很多鲜活的人物,有些篇幅很长有些篇幅很短,有的人历尽沉浮、坎坷不平,有的坚守信念、始终如一,有的人人鬼不分、亦人亦鬼。有很多人提起《白鹿原》就津津乐道田小娥的艳事,其实我倒觉得田小娥那段只是一个小插曲而已,更打动我的是在那种动荡的政权交替的大环境下,每个普通人的命运浮沉。这本书对于大时代背景下家族和个人命运的沉浮刻画的极好,也是让我们读者回味无穷的地方。
小说结尾一群人掘开了的坟墓,发现一块砖头,上面刻有”天作孽,犹可违;人作孽,不可活”的字样,掘墓者,把砖头摔在地上,砖头破开,发现里面又有一行小字:”折腾到何日为止。”犹如命运的结束,但留下的遐想与回味却是无穷的,这就是小说的魅力,也是《白鹿原》的魅力。
陈忠实先生描写细腻,人物刻画饱满,文笔流畅深刻。两个家族史,跨越四代人,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精神内核。
白壁无暇般的”白鹿”一直以其神秘色彩贯穿于小说之中,暗示了千百年来白鹿原上人们的精神寄托。这还给了我一种感觉,如果生活在这样的白鹿原上,你只能按照他们的方式来生活,被束缚住,紧紧地被束缚住。跳出来后,你以为摆脱了他们,却一辈子都没摆脱。
三、文化的厚重
此外,《白鹿原》让我感受秦晋大地上文化的厚重感,我想作者创作的初衷,个人以为绝不仅仅是这些,作为陕西的小米渭河的水养大的乡土小说作家,陈忠实在完成这本小说后自己也说可以带进棺材里。这意味着白鹿原不仅仅是向读者交代的书,更是向祖辈先人交代的书。那么,其中的地域文化元素、传统文化元素,必然是陈忠实花了大气力刻画的满意成果。其中典型的如,小娥死了报复社会染瘟疫,鬼上身鹿三,白嘉轩神秘的求雨仪式等等,关键还没有成功求到。这些东西,与其说作者给读者看的,不如说作者怀着一种崇高的使命感,试图让它被传承被了解,以向祖先交代的。
我看到的是,什么是真实的人生,什么又才是真实的活法。每个人都只是时间长河,历史潮流中的一瞬,如何把这一瞬间过得精彩充实?
其实人也可以另外一个样子活着—追求信念。这样的人,无论这个信念是好是坏,最后都会让人佩服。他们是主动掌握命运的,而不是跟随自己的命运漂泊的。所以才有了惺惺相惜的对手,才有了战场上对敌人的尊重,才有了至死不渝的爱情……因为这个世界本身就没有非黑即白,那些坚持自己信念的人最后把这样的东西传给了更多的人。
要做个好人,做个腰杆挺直的好人,无论沧海变换,无论宠辱哀伤,都不弃做个好人的精气神儿,就是晶莹白鹿。就是应对这个世事命运无常、充满黑色幽默世界的根本方法!
生生不息的土地,住着白鹿精魂。白鹿两家几辈子的纠葛在命运齿轮下裹挟着家愁国恨上演,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我们拥有一切,我们一无所有。
《白鹿原》这部小说怎么样?
优质回答
这部小说上大学时,原著刚刚出版,那时就读过,后来拍成了电影,又拍成了电视剧。是一部史诗性的鸿篇巨著,无论文学性还是思想性都是卓越的,绝对经典。不想对该著作进行详细评论,总之它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耐读的精品。
《白鹿原》书中sbobet网址首页引用了巴尔扎克的一句话“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也许是因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太长久了,隐藏在历史帷幕下的秘密太多了。几千年来,能够被公认为“民族秘史”的小说迄今寥寥可数,而《白鹿原》可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一部!
读罢全文,来自骨髓里的惆怅和唏嘘,代入感实在太强!
书中的封建和进步两种思想激烈碰撞,无数的火花带来阵阵烧焦的味道,在封建礼教下,田小娥冷大姑娘等女性角色的悲剧令人惋惜!
书中描述的画面感极强,不论是田小娥被鹿三杀死之后回头悲情的一句“大(爸)啊……”,还是朱先生打开鹿兆海信守承诺给他的盒子都让人震撼又泪目!
看了小说就看起《白鹿原》电视剧,电视剧算很大程度上还原了小说的精髓,尤其是老戏骨们的飙戏,太过瘾了!如果给电视剧打分,也一定是5颗星。只是在人物刻画上更倾向于影视剧的描绘,小说里戏份不多或者和主线无关的人物也删除了,倒是无伤大雅。不过在电视剧中的白嘉轩更加人性化,“腰杆”不如小说中的白嘉轩那么硬。
白鹿原,一个原,两家族,三代人,熔历史风云,男女风月,文化兴替于一炉,它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状态,文化变迁。它浩瀚,它深厚,它大气,它诗意,它是民族的灵魂,也是我们的瑰宝!
在白鹿原中作者为什么把田小娥描写成悲剧,是因为时代还是他自己?
优质回答
你得问作者。依我看,都有。更像是时代。
田小娥的悲剧不是必然的,她曾经有机会和所有的女人一样,过上平静祥和的生活,是因为鹿兆鹏闯入了他们原本平静的生活中,才导致了她跟平静的生活擦肩而过,导致了她后来的悲剧。
田小娥原来的生活虽然很屈辱,但是却很富足和平静,黑娃的出现不过是让她重新燃起了她对婚姻生活的憧憬,即使是她跟黑娃的婚姻不被世俗理解,不被家族承认,她也依然还有疼爱她的黑娃用坚强的臂膀为她撑起一片天,在黑娃的努力下,他们有了自己的小家,黑娃有足够的力气和技能养家糊口,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他们买下了一亩地,田小娥除了操持家务,还养了鳮,喂了猪,当窑洞里升起袅袅炊烟的时候,她激动的留着眼泪跟黑娃说,“俺不嫌瞎也不嫌烂,跟着你俺吃糠咽菜也心甘情愿”,说明她也是一个憧憬正常生活的好女人,如果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下去,他们也会跟所有的白鹿原上的人一样,日后生下了孩子,他们也会得到家族的认可,重新回到白鹿原的主流社会中来,跟祖祖辈辈的先人一样,过着平静祥和的生活。
鹿兆鹏的出现,打破了田小娥原本平静的生活,这个鹿兆鹏可以说是白鹿原上一切悲剧的源头,他对自己的妻子极其刻薄,拜了堂却从不履行夫妻义务,直到把妻子逼疯,他的弟弟喜欢白家的白灵,但是他却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号横刀夺爱,使得他弟弟鹿兆海绝望之余远走他乡,最后战死在中条山,黑娃和小娥本来已经按照祖祖辈辈的观念走上了正常的生活道路,但是因为鹿兆鹏的出现,打破了他原本平静的生活,最终使得黑娃再也无法过平静的生活,落草为寇,而田小娥的厄运则从此降临,这个失去了黑娃的庇护又不容于婆家的女人,迫于生计和官绅的淫威,只能靠出卖自己的身体去换取活命的机会和不饿肚子的机会,从此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这一切恶梦的渊薮就是鹿兆鹏。
最近在看《白鹿原》,妈妈翻看了前两章,说太露骨了,不让我看怎么办?
优质回答
《白鹿原》我花了三四天时间认认真真地看完啦。不得不说,这是一部非常伟大的文学作品,对性的描写酣畅淋漓,对人性的刻画也很精彩。
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1.首先,中国人谈性色变,这是通病,也是不太好的现象。
如果你是一个未成年人,初中生亦或高中生?那么现在,你对性应该或多或少有了一些懵懂的认知。但因为中国父母羞于表达性的知识,反而让孩子更加好奇,等到偷食禁果的时候,却又不知道如何正确地保护自己(对方)。其实,家长如果真的对孩子好,大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认真地对孩子来一次性教育呢。这,绝对是有好处的。
如果题主已经成年,就更不该因为这部作品刻画的露骨而刻意去压制情感了,性体验本来就是一种很美好的事情,不是吗?与其半推半就地被动学习,不如自己主动地去学习、了解,将之视为和吃饭、学习一样正常的事情,正确、认真、谨慎地去对待它,反而可能会更加愉悦。新时代的青年大可不必再像中国父母那样藏着掖着。
2.这部作品写得很精彩,读小说的过程中我们不光只看其中的故事情节,而是要学会通过人性的描写读懂人生。此外,还要学习作者的写作风格、写作手法。要知道,作者陈忠实先生为了写这部小说花了六年的时间,光是构思其中的框架都花了两年时间。他在写作过程中,也一直在坚持学习别人的作品,前前后后读了快两百本小说,真正是集众家之长。
3.要通过读懂小说人物悲剧,真正得到人生的启迪。比如黑娃,在他17岁那年被田小娥引诱才走上了不幸的人生。如果他能坚持底线,很有可能会幸福许多。
还有白孝文,从小就是一个听话的乖乖子,但正是因为他太听话,压抑了自己的本心,才有后来的叛逆。
通过你的提问,知道你看本小说都要受到家长的控制,其实,你真的很想看这本小说,对不对?你的样子,像极了白孝文哦~
好好去看书吧,祝你好运哦~
如果没看过《平凡的世界》,就可以先看路遥这本,你妈妈会让你看的。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泡枣是啥意思白鹿原四黑四白】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