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为何遁入空门(遁入空门:李叔同为何出家书籍)-sbobet网址

网友提问:

李叔同为什么会突然遁入空门?

优质回答:

1918年(民国七年) 8月19日,李叔同在杭州西南大慈山虎跑定慧寺出家,法名“ 演音”,号“弘一”。

李叔同出家的原因,我想大概可以用他曾说过的一段话来说明: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李叔同,一直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一种什么生活,也一直跟着自己的心去走。不管是什么路,选择了,他便不悔。

他是一个通透的人,他看透了世俗,看透了人生,看透了名利,看透了一切悲欢离合,这样一个了然万物于胸中的人,他的归宿必然是遁隐于孤寂平淡之处。

关于李叔同出家的经过和原因,其实在李叔同《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和丰子恺《我的老师李叔同》里面讲的已经非常详细了,你可以在网上搜一下。

最后用李叔同的一首词作为结尾吧: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一曲《送别》柔肠断,世间再无李叔同。

其他网友回答

李叔同在当时名气太盛,如果放现在,则必定粉丝千万。他在最当红时遁入空门,人们百思不解。其实种种绩象幼年时便出现了。

李叔同生在富贵之家,祖父经营盐业银钱业,家产巨富,从小生活无忧。幼小时父母家人多信佛,常有念经念佛场面,使他深受影响,终生难忘。六岁起受到十年正规艰苦的传统文化学习,使其天性受到压仰,但日后的成就,多来源于此。五岁时父亲过世,因不是正室所生,受到歧视,以致养成孤辟少言个性。对她影响最深的,还是母亲。母亲善良信佛,是他的精神支柱。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就是和母亲在一起,母亲一过世,就义无反顾入了空门。

李叔同是一个天才全才。音乐美术书法戏剧皆有建树,还会钢琴。长相英骏,二十岁文章惊海內,引得多少佳人倾心思。所有的一切,他都厌烦了,生活的富足,事业的成功,完美的家庭,并不能给予心灵上的满足。他仰慕玄藏,视功名如粪土。他过尽了繁华岁月,繁华落尽愁末阑,只有在佛的轻音中心神如一。于是放下一切,抛弃所有,义无反顾出了家。

李叔同出家前安顿好了家人,他丰厚的家产让她们一生无忧。

其他网友回答

李叔同是近代一个很特殊的人,他出生在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受到良好教育,年轻时有家室,也曾到日本留学,在文化圈是个有名的人,但在39岁那年突然出家,抛弃红尘纠缠,之后成为一代大德高僧:弘一法师。

至于其原因是什么?很多年后人们才能大概看出来。我认为这和他的家庭环境关系很大。李叔同的父亲信仰佛教,去世的时候李叔同还很小,他看到父亲离去的时候很安详。李叔同的母亲并不是李家正房,这也导致小叔同从小感受到人情冷暖,同情母亲,略显自卑。自己遵家长之命成家,可是妻子和他矛盾很多。

至于李叔同为什么出家,丰子恺认为,李叔同出家属于个人追求,他提出了“三层楼”的观点,有的人来到世间,为的是丰衣足食,家庭和睦,一生待在第一层楼,物质层面的,还有的人来到人间,为的是扬名立万,这种人多成为艺术大师,比如作家、画家、音乐家……这些在第二层,还有的人,对以上两种追求都感到不满足,他们追求精神升华,到了第三层楼,就是宗教。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自古以来,慧极之人的思想和情感都超出常人。他们的精神世界丰富异常,很难有共鸣或知己。李叔同多才多艺,因为家国诸事,他太早看到了“人生皆苦”。他爱亲人,爱自然,爱国家,但他也爱所有的一切。所以,我想,他的出家是必然的。

其他网友回答

李叔同的日本妻子诚子在归国之前最后要求面见李叔同然后再回日本。她最后见到李叔同时,自己仿佛见到只是单纯的“弘一法师”而远飞那个让自己爱得死去活来的才子李叔同。对着面前的这个穿着不知道补了多少个补丁的僧袍,看着清瘦的脸颊 她固执地叫他叔同,但那个早已不是她的丈夫的人,微微施礼,

“阿弥陀佛,请唤我弘一!”

诚子满目含泪,不甘心地问他: “好,弘一法师!请你告诉我,什么是爱?”

李叔同合上双眼: “爱,就是慈悲。

于是在这一刻李叔同与诚子两个人才算是真正的放下了,诚子望着这个熟悉的陌生人,心中的话根本就不能说出来,所以李叔同与诚子几乎是注定了彼此孤独终老,互相对于这份感情只能怀念而不能继续.也许这就是佛说的人生就是七苦八难求不得吧。

我们可以通过弘一法师的所做所为来认识为什么李叔同会抛弃那个做任何事都能让人眼前一亮的才子,而选择在自己39岁的时候抛弃了一切去当弘一法师呢?

李叔同话剧茶花女

有关的分析有很多,但是大家还是倾向于李叔同是因为艺术上的原因导致了他感觉已经没有对手,站在顶端用上帝视角查看芸芸众生其实很多时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正所谓李叔同不管做什么,他都能做到第一,画画,唱歌,音乐,话剧,外语,艺术,钢琴,素描,书法,外语,翻译,只要他愿意参与愿意学,其短短时间就可以做到非常好,进而无一不是顶尖级的让人高处不胜寒,所以我在想是不是可能我们都低估了,艺术上的高度,给他带来的寂寥。而且他幼时失父,青年失母,他太早看到了“人生皆苦”。

李叔同书法

李叔同模仿碑帖,厉害吧!

弘一法师书法

弘一法师书法

艺术虽然可以暂时抚慰他敏感的心,却终将不得抚慰人生。于是,李叔同想起幼时吟诵的经文。

他断食17天,毫无征兆之下,最终决定出家。

很多人无法理解,论声誉,他早已名满天下桃李万千;论家世,也是豪奢万千的富家公子,他真的能够摒弃前生所得,忍受佛门清苦?

1918年8月19日晚,李叔同终究正式出家,入山苦修。

有学生曾不解问他:“老师出家何为?”

李叔同淡淡回应:“无所为。”

学生再问:“忍抛骨肉乎?”

他说:“人事无常,如暴病而死,欲不抛又安可得?”

至此,这位中国现代艺术启蒙教育的先驱:李叔同,抛却俗世,从此竹杖芒鞋,皈依空门。

从此,世间少了“李叔同”,多了“弘一法师”。

自此李叔同一共出家28年,弘一法师最后的遗物,是一件百衲衣、少量衣被和一把雨伞。百衲衣上的二百多个补丁,都是他亲手缝补的。

九月一日下午,弘一在一张纸上写下“悲欣交集”,交给妙莲法师,并嘱咐:如在助念时,见我流泪,并非留恋世间、挂念亲人,而是悲喜交集所感。他还特别叮嘱,当他呼吸停止时,要待热度散尽,再送去火化,身体停龛时,要用四只小碗填龛四脚,再盛满水,防止蚂蚁爬上来,这样在焚化时,可以避免损伤蚂蚁。他自认自己福气不够,说火化时,“不必穿好衣服,只穿旧短裤,以遮下根而已。” 说完,弘一默念佛号不辍。临终前,弘一法师还说了这样话:“这个世界,我总要来。”“释迦牟尼佛与我们这个世界有不尽的因缘,我们与未来的世界亦然。” 四日戌时(晚上7点至9点),弘一右胁而卧,安详圆寂,终年63岁。这天是公元1942年10月13日。

弘一法师圆寂后七天,尊其遗嘱:“龛用养老院的,送承天寺焚化。”荼毗后,获舍利子一千八百粒,舍利块有六百块。 弘一法师被尊为律宗第十一世祖,与印光、太虚、虚云并称为“民国四大高僧”。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