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少林方言朗诵:张娟 普通话朗诵:牛红梅
掐缏子是渭南塬上妇女的一项基本技能,这种流传千年的民间手艺,大到七八十岁的老奶奶,小到六七岁的小姑娘,都会掐缏子。阳郭、桥南、铁炉一带的草帽非常有名,而草帽的原材料就是缏子。
缏子就是用小麦秆编成的。每年麦收时节,家家户户都会挑选细长的麦秆作为掐缏子的原料,许多家庭会专门种一二亩适合做麦秆的小麦品种,他们将麦子割回家后,用爪子(一种专门捋麦秆的带钢齿的小粑子)捋去麦秆上的叶子,然后剪掉麦穗,扎成捆,在太阳底下暴晒,将晒干后的麦秆放在家中干燥通风的地方,待农闲时取下一捆,折去后边的粗秆,留下前面两节细长的麦秆,挑选整理后就可以掐缏子了。在龙口夺食的季节,捋麦秆成了家庭妇女的一项重要工作,她们不但要将今年的麦秆捋完,又不能影响夏收。农村人对麦秆有深厚的感情。你能听见每年夏收时的晚上,在麦场昏暗的灯光下,不断传来“唰唰”的声响,那就是捋麦秆的声音。
掐缏子的方法很简单,先将麦秆用水充分浸泡,再静置十分钟左右,让麦秆充分吸收水分,这样麦秆就会变得软绵而有韧性,不会轻易折断。将泡好的麦秆用塑料纸包裹,用干净的毛巾包在外面,这样即可以保住麦秆的水分,夹在胳肢窝又不会弄湿衣服,一切准备停当,就开始掐缏子了。先抽出四根麦秆,三根一组 ,再拿一根留一小节放在三根上,右手左手相互叠压,共七根麦秆在手中交叉进行编制。一根麦秆用完了,再续一根,如此这般,反复循环,一会的工夫,手中就吊下一串长长的缏子,然后将缏子打成圆圈挎在胳膊上,待到一定长度时用专用的木制“拐子”(一种测量缏子尺寸的工具),将缏子绕成十双为一把,积攒到一定数量就可以去集市上售卖了。也有专门收缏子的小贩,他们将收回的缏子经过熏蒸、漂白、整型,然后加工成各种样式的草帽,这种由缏子制作的草帽造型美观,质地柔软,经济实用,绿色环保,具有浓郁的自然气息和纯朴的乡村风情。深受广东、福建、浙江等地客商喜爱。有的还出口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年四季闲暇时节,村村户户无闲妇,老幼妇孺均腋下夹一把麦秆,无论是走路、看亲戚、赶集、开会、串门子、看电影等都在掐缏子,关键是互不影响,她们双手左右翻飞,动作非常娴熟,麦秆和麦秆之间互相交叉碰撞,发出“嚓嚓”的声响,像是在跳欢快的舞蹈。每次开完会和电影散场,地上都会落下一层麦秆。手头利索的农妇,一天可以掐三把缏子。
所以在农村,到处都能看见大妈们掐缏子的身影,她们喜欢聚在一起,说着东家长西家短,到兴头处,哈哈大笑,快到晌午了就回家做饭,吃完饭喂完猪又夹着麦秆凑到一起开始唠叨了。若有未过门的新媳妇,她就会挑选粗细均匀的细长麦秆,精心掐上几把缏子,用硫磺在瓮内熏白,然后亲手盘成漂亮的草帽,并用三色绸布缝上里衬,两侧各打三个气眼,串上白色的飘带,在收麦前挑选良辰吉日送到未来的女婿家,怕女婿收麦时被太阳晒黑了。她缝的是浓情蜜意,缝的是爱和牵挂。
那时农村普遍贫困,除了种地、养猪养羊养鸡外,再没有其他经济收入。为了挣点零花钱补贴家用,家庭妇女就一辈辈地传接着掐缏子这项副业。当时,掐缏子已成了农村的一道移动的风景线。直到现在,掐缏子依然是农村妇女农闲时的主要劳动。许多摄影爱好者,专门去农村拍摄掐缏子的场景,有的还做成了纪录片,向更多的人介绍掐缏子这种传统的手艺。
我的母亲也常年掐缏子。她是安康旬阳县人,嫁给父亲后也学会了掐缏子。母亲喜静,不爱和那些婆娘们在一起闲谝,也不爱听那些是是非非的传言,就常常一个人呆在家里掐缏子。我每次回家都看见母亲在掐缏子,有时累了就坐在凳子上睡着了。我轻轻喊了一声:“妈!”她才醒过来,高兴的望着我说:“我娃回来了!”赶紧放下手中的缏子,关切的问寒问暖。
母亲常年累月的掐缏子,两个大拇指盖已变型,变粗,变硬,看着她用那布满老茧的双手掐缏子获得微薄的收入,给我们姐弟买学习用品,给家里买油盐酱醋,给她攒回安康旬阳老家的盘缠,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后来日子好了,我在渭南买了房子,就把父母亲接来城里住,她还舍不得家里捋好的麦秆,我就用车拉上一捆。母亲是闲不住的,习惯了掐缏子的日子,那就随她去吧。不为能卖多少钱,主要是能排遣寂寞。我和媳妇下班回到家中,她边掐缏子边给我们讲安康亲人的故事。
30多年来,农村人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物价也在飞速增长,可小麦价格涨势甚微。一把缏子从以前的三五毛钱,涨到现在的三四块钱,一亩地所产小麦的收入还没有捋麦秆掐缏子卖的钱多。不过,这也算是对农民辛勤劳动的一种补偿吧!
现在收麦子已经机械化了,掐缏子的原材料也越来越少了,只有留守在家里的老年人还在继续这项活动。
岁月悠悠,回想起掐缏子那段日子,忍不住让人感慨万千。这种古老的民间手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必将退出历史舞台,成为永远的回忆。现在我回到村子,还能看到坐在门口掐缏子的大婶大妈,不由得就想起我的母亲。我想,母亲掐了一辈子缏子,若把这些缏子拉直铺在路上,应该能从渭南铺到安康旬阳了吧……
(方言朗诵者简介:张娟,笔名张小雨,陕西省编剧协会会员,临渭区作协副主席。
普通话朗诵者简介:牛红梅,渭南市高新区作协会员,渭南市朗诵协会会员。)
作家简介
杨少林,笔名无悔。渭南市作协会员,渭南市诗词协会副秘书长,渭南市朗诵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青年作家》《文学陕军》《教师报》《作家摇篮》《三贤文苑》《华山文学》《散文之声》《蝶语兰心》等;多次获得市区征文比赛一二三等奖。◆◆◆ ◆◆
文學陝軍投稿邮箱:
wxsj20160908@qq.com陕西作家网投稿邮箱:
sxzjxhxxzx@163.com
微信投稿:
13759907295
爱文学爱生活,欢迎投稿!
【关注sbobet利记手机】
文學陕軍新媒体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