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敬佩的人(曾国藩崇拜的人)-sbobet网址

网友提问:

曾国藩如何从一个浑身都是毛病的人,变成后人敬仰的圣贤?

优质回答:

曾国藩,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同治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湘军的创始人。原名子城,后改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他出身农家,1838年中进士,后入翰林院,为权臣穆彰阿的门生。1849年,被攫为礼部右侍郎。

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第二年,太平军由广西北上杀入湖南,正在家“丁母忧(其母去世,回家奔丧守制)”的曾国藩奉旨赴长沙,招募组建乡勇,号“湘勇”,也称湘军。后来,并非朝廷经制之兵的湘军成为对抗并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军事力量。曾国藩被誉为“立功、立德、立言”之三不朽圣人。古往今来,获此殊荣的仅他和王阳明二人。同时,他也是位毁誉参半的复杂历史人物,借章太炎的话说曰“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站在清廷的立场看,他无疑是一位力挽狂澜、再造玄黄的圣相,而站在太平天国立场看,他是一个最凶恶的对手,一个手上沾满天国将士鲜血的“元凶” 。

曾国藩以理学名臣自居,在京十年,从韩愈、程颐、朱熹、张栻到陆九渊、王阳明,他都一一潜心研究过,并深刻理解了理学的内涵,促使他的一生,严格地按照程朱理学模式精髓——“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来鞭策激励自己、奋斗不息的。他被后世誉为“千古圣人”,成为令人景仰的圣贤,绝非浪得虚名。然而,早年的曾国藩,也有很多毛病与缺点,那么,他是怎样化茧为蝶,修炼成一位令人仰视之“三不朽圣人”的呢?

曾国藩年轻时也有疏懒、抽水烟、好色、说大话、狂妄等毛病,但他很早就已醒悟,在“克己”上狠下了一番工夫。他在写给诸弟的一封家信中说:“余自十一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十月二十一日,立誓永戒吃水烟,已两月不吃烟,习惯成自然矣。予自立课程甚多,惟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页,写日记楷本,此三事者,誓终身不间断也” 。看来,曾国藩求过的方法,第一是自己主动求过,第二是自我纠错、改过,奥秘就是每天坚持记日记。

他在日记中说:河南倭艮峰(倭仁)前辈,用功最笃实。每日自朝自寝,一言,一动作,饮食皆有札记。或心有私欲不克,外有不及检,皆记出。因此他便学习文渊阁大学士倭仁的办法,在日记中记下自己的过失,时时警惕并提醒自己改过。写日记并非难事,但终身不间断,且坚持用小楷书写,如果没有超于常人的巨大毅力是不容易做到的。

曾国藩原先有吸水烟的嗜好,这本不是啥大不了的恶习,但他下决心要戒掉,他通过写日记的方式来鞭策自己,最后“挟破釜沉舟之势” 彻底戒绝。戒烟本是一件小事,但他能用破釜沉舟的决心去对待,这样的人才能办大事。喜听阿谀奉承的好话,是人之常情。但曾国藩对朋友们给予的直言忠告,都能诚恳接受。他在日记中写到:“……见得天下皆是坏人,不如见得天下皆是好人,存一番熏陶玉成之心,使人乐于为善。盖讽余近日好言人之短,见得人多不是也” 。曾国藩这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并不只是嘴里说说,日记本里写写那么简单。他是说到也做得到,言行一致。他能改掉那么多缺点,变为令后世敬仰的圣贤,和他坚持“一日三省吾身”有莫大关联。

从他立志写日记那天起,无论行军打仗,还是打理政事,都没有中断过一天,直到他去世的头一天,仍在笔耕不辍,可见他做事是如何坚忍卓绝、持之以恒了。直到他平定太平天国,封侯赐爵,位居两江总督高位,年已衰老时,在日记里仍然时时检讨自己,不肯稍失检点。

由此可见,曾国藩的一生,没有一天不在严格地监督、审视自己、教训自己,他之所以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位极人臣,并成为“三不朽圣人” ,完全是待自己异常严厉的结果。最初在家庭生活方面,身为长兄的他负有教导四位兄弟的责任,如果他不能以身作则,就不能教育兄弟。后来成为社会名流,他又负有改变社会风气的重任。如果他不能严于律己,就不能严以驭下。曾国藩非常注意个人的道德文章修养,终于在立言立功立德上成就了“不朽”的功业。他一生的成功,在于知错就改,也是由于他责己以严,率先垂范 ,以及付出了远超一般的辛勤劳苦换来的。

【写作不易 剽窃必究】【插图源于网络】

其他网友回答

题主问”曾国藩如何从浑身都是毛病的人,变成后人敬仰的圣贤?”现在,有书君先来讲讲,曾国藩原来的毛病是什么呢?

毛病有三:

一、性情浮躁,坐不住。

二、傲慢自大,好跟人打架。

三、虚伪不实,爱吹牛。

大家一看便知,这是他年轻时候的毛病。那他是得了什么秘诀,让自己大变样了呢?

一、是长久坚持下去的意志力。

不论是谁,要想改掉不好的毛病,需要有意志力,长久坚持下去的意志力!

一个人成功与否,首先方法要对,其次就是有坚持做事的意志力。而改正毛病的过程,就是在修身。

前面讲到,要想脱胎换骨,需要找到高人指点。这就是方法要对。

谁是高人?当年给曾国藩传授这个正确方法的人是——唐鉴、倭仁。

他二人的共同之处就是修身,即记日记。

曾国藩说了,我也记了好几年日记了呀;你也会讲,我也有记日记的习惯呐。怎么我还是我呢?

因为你记得不完整,因为你写的日记,对修身没有什么帮助。

日记,要记”反省”日记,每天坚持。不论在路上,还是生病了,还是有要事在身,都得坚持记,不能打破这个规律。

二、给自己制定了十几条规矩和课程。

寻得秘方,制定好方案,开始实施。早起、静坐、看书、写日记、写诗、练字……,收效最大的就是戒了烟,对于”老烟民”来说,这需要多么大的意志力啊!因为古代圣贤哪个是烟民?

曾国藩还把日记抄写下来,寄给家中的弟弟和儿子,让他们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以此警醒家人,家人监督自己。

《曾国藩的家书》流传于世,备受关注与争议,其中既没有引领社会的大思想,也不像鸡汤文,有的只是可行性强和朴素的做人道理。

三、曾国藩的最大长处是——善于反思自己的不足,在精神上不断自我更新。

曾国藩的父亲去世后,他上疏要求守孝三年,皇帝不允。再次上疏,并希望授予职权,仍然未能如愿。最后批准回家,是在他当时无可用之处后。

曾国藩在痛苦中反思,总结出只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才能调动各方力量取得胜利。

找到原因后,曾国藩变了。再度上任的他,不再对皇帝直言相谏,而是采取太极战术。为人周到谦和,处事圆润变通,从此在官场上备受欢迎和尊重。他一改往日的治军从严,变成了”宽严相济”。

四、良好的家风,使得曾氏家族久盛不衰。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是长期完善形成的,又共同自觉践行的总则和习惯。是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

曾氏家族自曾国藩起,只所以久盛不衰,得益于曾国藩言传身教、自成一体的家训、家规,得益于曾国藩是一位标准的“耕读传家”者。

曾氏的四字八句家风秘诀,用当今的话展开来讲,就是刻苦学习、自食其力、尊长敬老、诚信待人。

”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这是曾国藩的名言。

他秉承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并以此告诫他的后人,最终变成了后人敬仰的圣贤!

张宏杰在《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一书中,讲述了曾国藩一生里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展现了与世人们的认识有点不一样的曾国藩。

曾国藩一生遭遇了极大的挫折,展示给我们的是他那不屈的意志,与这位清官在作风上的坚持底线。

曾国藩是毛泽东的同乡,湖南人,是晚清的一个标志性人物,清末大臣、湘军的创立者。他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可称是千古第一完人,他在军事、政治、文学各个领域都做出了贡献。

自立立人,自达达人,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有书君喜欢这句话,你呢?有不同看法,尽管留言、吐槽吧。

其他网友回答

曾国藩是晚清时期的一位重臣,他是湘军的创建者,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终结者。但是你能相信就是这么威名赫赫的一位重臣曾经浑身是毛病的人吗?他又是如何变成后人敬仰的圣贤?

曾国藩前期四处碰壁,仕途不顺

曾国藩年轻的时候为了考取举人就考了六次,后来好不容易踏入官场,但是曾国潘性格比较耿直,年轻气盛,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他也不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后来他面见皇帝也是这样,都是直言不讳,他以为皇帝喜欢耿直的臣子。他效仿魏征可是他面对的皇帝不是李世民,所以这也造成了他仕途的不顺,皇帝看他不顺眼,其他臣子也处处排挤他。

不过好在曾国藩确实也算是有些能力,回到湖南自己创建了湘军,他治军严格,在他手上的湘军战斗力是当时中国最顶尖的。恰巧在当时太平天国运动搞得大清丢了半壁江山,晚清统治者不得不重用曾国藩。

等到太平天国衰弱的时候,曾国藩立刻就被贬回老家,理由就是让他为过世的父亲守孝。

曾国藩在家三年开始反思,思想开始发生改变

在曾国藩守孝的这三年里,他开始逐步反思自己为什么会落到如此地步,就是在三年里,曾国藩变了一个人一样。这里不得不提对他影响很大的两个人,唐鉴和倭仁,这两人都是当时的儒学大家,曾国藩就是向他二人学习如何反思自己。

反思的方式也很简单,就是每天写日记,无论春夏秋冬,每天都写一天都不停。并且他写日记还有比较特殊的一点,就是他写好之后他让别人来看并给出意见。

曾国潘三年后出山,官场混得风生水起

三年过后,曾国藩不在有过去的执着,而是变得老奸巨猾,他知道了对什么人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因此他步步高升,成为了晚清的一位重臣。曾国藩把每天反思自己的习惯一直到他晚年都还在坚持,直到他去世的那一天,他教导后世子孙也要每天反思,这点从曾家的家训中就可以看得出。

其他网友回答

曾国藩,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他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曾国藩出身于湖南长沙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作为家中的长子,曾国藩身上背负两代人的希望,他五岁启蒙,六岁入学。

可是他的资质并不是特别高,从十四岁起参加县试,榜榜落第,接连七次都名落孙山,直到他二十三岁那年,中了秀才,长二年又中了举人,五年后中了进士,人生从此仿佛开挂一般。

虽然跃过了龙门,但此时的曾国藩脑子里还只是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从气质到观念,与当时乡下读书人并无本质不同。

他和普通人一样,有着大大小小的许多缺点:一是心性浮躁,坐不住,整天走东家串西家的,虽然给自己订有自修课程,却静不下心来学习;二是为人傲慢,修养不佳,脾气火爆;三是虚伪,对人作几副面孔。

三十岁是曾国藩一生最重要的分水岭。

一入翰苑,曾国藩见到太多气质不俗之人,往来揖让,清风逸气,这些人都是学理信徒,自我要求严厉,对待他人热情。结识了这些良友之后,曾国藩检讨自己,不觉自惭形秽,毅然立志,要“学作圣人”。

当时有两个人对他影响很大。一个叫唐鉴,一个叫倭仁。曾国藩听人说,有一个人叫唐鉴的,是个大儒,有一套自我修练的秘诀。他就跑上门去向他请教。

唐鉴告诉他,自我修练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每天都要写日记,每天晚上都要记几条反省日记,反省自己这一天做得怎么样,不管是紧急事务,还是生了重病,也不打破这个规律。

当时朝中还有另一个大儒,叫倭仁。曾国藩也向他请教过,他的办法也是写日记。倭仁修身最下功夫的事,每天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都要记下来,反省自己,然后改正。

曾国藩一听,这两个大儒,都异口同声要写日记,那我也写吧。

曾国藩开始对自己进行全方位的改造,他综合了两位大儒的方法,写日记。每天从起床到睡觉,吃喝拉撒睡,都要进行自我监督。

我们来看看曾国藩的早年修身十三条:

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片刻,来复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

五、读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六、谨言(刻刻留心。)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八、保身(节欲、节劳、节饮食。)

九、写日记(须端楷,凡日间身过、心过、口过,皆一一记出,终身不间断。)

十、日知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十一、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十二、作字(早饭后作字。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

十三、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当然,这个过程是很艰难的,好在曾国藩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又是圣人的铁杆粉丝,哪怕在外带兵,他也把自己的日记定期抄写,送回老家,给兄弟子侄们看。

一是为他们做一个榜样,让他们看看我是如何生活和工作的,再一个是让他们监督自己,后辈看着自己,当然就更不好意思偷懒了。

在一次次反复磨练中,他的气质性格渐渐发生了变化。到四十六岁后,他终于对自己的恒心比较满意了。

他总结说:“四十六岁以前作事无恒,近五年深以为戒,现在大小事均尚有恒。”

他把个人修身的习惯,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同时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俭、要谦对、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当时的圣贤。

许多人都认为人格修身是空虚的东西,甚至还是迂腐的,但曾国藩一生,修身才是他事业成功最关键的原因。

曾国藩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忿,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养生子道,“视”、“息”、“眠”、“食”四字最为要紧,养病须知调卫之道。

可以说,正是因为曾国藩坚持对自身人格修炼,才有他后面的成就。

他的人生格律:

首先是诚,为人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

第二个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

第三个就是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

第四个字是谨,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

第五个字是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独”,举头三尺有神明。

总之,能让曾国藩从一个混身是毛病的人,变成后人敬仰的圣贤,皆因为他成为圣人的“终粉”,并有超人的意志力,当他立志“学作圣人”开始,坚定不移地对自己进行人格修养方面的磨练,并将人格修养作为一生的追求。

立志并不难,难得是坚持,唯有坚持的人,才能成功。

其他网友回答

很喜欢这个问题,也跟大家聊几句。

关于曾国藩的毛病,大家都说的很多了,比如天资平平,屡试不第。年轻时也愤青、孤傲、好强、虚荣、偏执、懒惰、好色等等。

也就是说,四十岁前的曾国藩身上有的毛病,我们大部分人都有,曾国藩的天资也不比大部分人好。

有人说,曾国藩改掉自身的毛病,是靠强大的意志和自律,我觉得不是,意志和自律只不过是曾国藩在实现自我心性和生命更新后的一种维护和强化的手段而已。

真正让曾国藩改掉一身毛病的是,曾国藩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找到了他的人生定位、人生追求和人生使命。

用八个字来形容这种定位、追求、使命,那就是:

自我精进、服务他人!

因此,如果曾国藩在四十岁后不能确立这个人生的大方向,不能大彻大悟,那么他的所谓强大的意志和自律,就没有支点,也没有动力来源。

也就是说,曾国藩他干嘛要那么自虐一般的对自己要求自律呢?

那为什么说是曾国藩找到了真正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向,才找到了改掉自身毛病的根源,我就说一个小栗子:

“从孤傲到谦卑”

四十岁前的曾国藩就是一个典型的湖南愤青加蛮子,十分孤傲。作为部级干部,曾直面上书骂上司道光皇帝为昏君,气的道光皇帝当时就想杀了他。

正好曾国藩母亲离世,曾国藩不想在北京混了,也不想见皇帝。而道光帝也希望他离得远远的,眼不见心不烦。君臣关系,处的可以说是差的不能再差了。

回湖南老家后,碰到太平天国祸害湖南,曾国藩申请在湖南组建湘军打天平天国,前几年曾国藩历经艰辛,终于湘军站稳脚跟,渐成气候。

但刚开始有点成绩,曾国藩又开始内心的小骄傲。对朝廷、对皇上有些居功自傲,拥兵自重,甚至以回乡养病,离开军队来要挟朝廷。

曾国藩心想,打天平天国,皇帝不用他不行。但打脸的是,皇帝批准了他回乡养病的说辞,连个客套都没有。这在当时大清官场,成为曾国藩最大的耻辱,也成为一个笑柄。

无奈回到湖南湘乡老家的曾国藩,在穷乡僻野中,深居简出,开始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从自己过去对上级对皇帝的态度,对同僚对部属的态度,找到了自身问题的根源:

骄傲!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曾国藩有三句经典名言:

家败离不开“奢”字,人败离不开“逸”字,讨人厌离不开“骄”字。

可以说,这三句话也是曾国藩为什么要自律、要改过的根源。

而一个“骄”字,则深刻的揭示了为什么曾国藩四十岁前后在职场上一无所成,反受耻笑。同样,这个骄傲或孤傲,也是我们今天很多职业经理人无法突破职业瓶颈的根源。

曾国藩找到了问题的根源,也有勇气去面对和改正错误。再次出山的曾国藩,从此有由内而外的完全换了一个人。对上级恪尽职守,为国尽忠。对同僚谦卑虚己,和光同尘。对部属帮助提携,谆谆教导。

因此,当一个人由过去的清高孤傲、心胸狭隘、逞勇斗狠的个人英雄主义者,转变成一个可以放下自我、自我精进、成就他人的仆人式领导者时,这个人的内在心性和外在生命就都得了升华和更新。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曾国藩做人做事能够做的没毛病,做的让他的政敌都不忍说他一句坏话。

比如说心高气傲的湖南老乡左宗棠,就老看不起曾国藩,老骂他,处处针对他,处处和他比较,但曾国藩从不回应回击。反而,在关键时候,在国家需要用人时,他不计前嫌私怨,向上举荐左宗棠的才华。

从这个角度看,曾国藩不是圣人,但已经是普通人中最接近圣人的了。

最后,再总结一下,曾国藩的“无我”是里,“自律”是表,因有“无我”的追求,才会有“自律”的要求。追求高了,自律的要求才会高,才能修剪掉更多的毛病。

延伸开来的理解就是——

一个人只有找到了自己的天赋使命和个人责任,才会有大方向、大格局。才会放下自我,放下骄傲,因而才会无我。继而才会通过自律,实现自我精进。才会通过甘心付出,成就他人。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