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二十八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道德经第二十章的理解)-sbobet网址

网友提问: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怎么解释,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优质回答:

谢谢您的邀请!

  《道德经》第十二章原文内容如下: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本章第一句话:“五色令人目盲;”古人认为“五色”是青、黄、赤、白、黑,五种正色。就是这种颜色再加上其它色,会变化出各种颜色来,但是青、黄、赤、白、黑这是最基本的颜色。这里老子说“五色”是缤纷的五颜六色。这些美丽的色彩会让人目盲,会让您迷失于其中,而忘记您最主要、最重要的东西。

人的眼睛总是没法满足的,眼睛是我们所有欲望的一个端口,也就是说我闭眼睛什么都不看,您很多欲望就会减轻的,如果眼睛睁开,各种欲望来了,看到别人住大别墅了,看到别人开豪车了,看到别人做什么成功了,看到别人……您的欲望就上来了,我怎么就不能拥有这一切呢?所以老子用“五官”来代表欲望,这是老子的一个打比喻的方法。

老子接着说“五音令人耳聋”,古代把音分成五个音阶,叫宫、商、角、徵、羽。

认为五音是正音,这五音是最根本的,一般音乐有这五音就够了。老子更有意思和独到的见解,认为五音都多了,老子用这个事来说明欲望过多会导致你失去最根本的判断。因为它会产生各种联想,会有各种渴望,它和心里欲望是相连接的。

比如说音乐,它总是充满着魔力,最能够撼动人心,有的时候听到一首曲子,觉得情绪立刻跟着改变。比如不悲伤的时候,你听到一特悲伤、特哀怨的曲子,听着听着,你就感觉像失恋了似的。有时候我们走街上,突然听到哪个商店里边传出一段音乐,一句歌词,瞬间就能被它吸引过去,觉得特美好啊,瞬间回到以前的时光了,您的心立刻跟着改变。

“五音”为什么令人耳聋?不是你耳朵真的聋了,是你无法容忍正常声音了。比如你是一个公司的领导者,你每天听到的都是大家用各种美妙的言词构成的赞美,对你的歌功颂德:“我们领导太英明了,董事长,我觉得就您才能任董事长呢,这个方针您不这么定的话,下边就乱了……”等等,如果周围人全对您这么说话的话,那您可能就无法容忍普通的声音了,正常声音听着就没劲了,认为这员工怎么说话不夸着我说?别人都这么说,你对我是有意见?领导者如果进入了这种状态,您就无法去做正常判断了,您说还能搞好公司吗?所以老子讲的是五音所构成的美妙,会让你失去正常的判断,失去识别正常声音的这种功能。

同样的,“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这里”口爽”的“爽”指的是出差错的意思,意思是各种味道多了会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放荡;稀有货品使人行为不轨。老子借助一系列的事讲同一个道理。

  最后一句话:“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什么叫“为腹不为目”?这“腹”和“目”就是肚子和眼睛,它们到底有什么区别?肚子就是您吃饱的时候,您就知道饱了,不会想一顿饭吃十几碗;肚子跟我们的生命是什么关系呢?肚子是我们生命的支撑,我们脾胃吸收了食物的营养物质,将来转化为各种能量。我们人能活着,我们身体的躯干,都是靠我们肚子吸收的营养物质,所以肚子讲的是脾胃,是构成我们身体的最重要的东西。

眼睛有什么特点呢?老子讲的“眼睛”指的是欲望。“眼睛”没有满足的时候,它不断地猎奇,不断地看,眼睛是我们头脑里的欲望增加的一个窗口。我们看到了人家的名车,“哎呀,这车好,我要有多好啊”,“这名马要是我的多好啊”,“这名牌衣服多有档次啊”,“眼睛”一看起来就无穷尽了。

比如说,肚子让我们身体活得好、活得健康很容易,让我们每天快乐也很容易,吃饱了,没什么事就很快乐。但是这眼睛所看到的东西,让我们的欲望起来,那可不得了了。一看同学,“哎呀,他公司都上市了!”“都买宾利了!”“买几个别墅了!”“不行,我要拼命!”于是开始拼命了,起早贪黑地干,今天干这样,明天干那样等等,您说身体能不受累吗?

“故去彼取此”,老子告诉大家,我们要把为了欲望而去做事的人生态度抛弃掉,我们坚持自己要做事的正确人生方向,去扎实地做事,一旦时机成熟,机缘到了,那些利益都会来到您身边的,别在意它,这样您的人生会越来越幸福的,这就是老子为我们指出的人生大道。

  说明,内容较多,尚有待完整,需要了解更多,欢迎关注我!

其他网友回答

通过天文望远镜得到的?景象,只有黑洞的景象是空白一无所得,黑洞吞噬万物,很猛烈很快速一闪而过,虽然是很猛烈很快速一闪而过 ,但它有形状有有迹可循。虽然是很猛烈很快速一闪而过 ,但它出现不一样的颜色。深远昏暗渺茫,但它会发出光芒。它发出的光芒是真实的有质量的东西,是物质粒子流,它的里面发出音讯引力波。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对黑洞的形态都没有放弃研究,通过对黑洞形态的研究来,考察宇宙万物的运行。我以什么来知道宇宙万物的运行情况,以对黑洞形态的研究得来的。

其他网友回答

《人生成长的启示,老子全文解说》第二十二章:自我实现的充分条件(对应21岁)

01,工作期的开始有几年的试用期

结束了阶段起点会议的人文系统走进了自己的工作期。这个阶段要延续十几年之久,但在这个工作期的起始部分,还有一个阶段需要划分。这个阶段并非人生的几个大的分段之一,而是属于工作期中的一个子分段。就如同一个刚刚开始工作的新人,在开始的几年会经历一个试用期一样,人文系统在工作期的开始几年也有一个试用期。如果从上一年开始计算,试用期共有四年。也就是说,在三年以后的第二十五个年头(24岁),人文系统试用期结束进而转正。同每个阶段起点一样,到那时,人文系统还有一个小会要开,我们也还有一次借助会议期讨论道纪宇宙观的机会。在二十五章结束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较为完整地描述以道为基础的宇宙观的全貌了。

图20:人文系统各阶段示意图

人文系统进入到工作期后面临着与以往几个阶段完全不同的课题。在前面几个阶段,成长是主旋律。无论是成长期中各个单元依次长成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还是实习期中为了人生的长远发展所触及的宏观话题,其主要目标都是系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在此期间是否需要做出一些成绩并不是多么重要的事情。这样的以成长为主要目标的阶段,无论自己的行为产生什么样的后果,都不会完全由自己承担。由于处在成长阶段的人会在家长和社会的监护之下,如果做出了什么坏事家长会承担,社会也会做出适当程度的原谅。而在另一方面,如果这个时期的人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他也不会完全享受到成果,他的父母和给他提供平台的各种组织会分走成绩的一部分。往往有这种情况,一个学生获得了某项比赛的胜利,他的家长和学校的兴奋程度可能比学生本人还高。这说明在一个人的成长阶段,他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无论好坏都不会完全由他承受的。诚然,有人分担坏结果自然会轻松许多,但代价是成功的喜悦也被分走了。现在,这样的状况随着工作期的到来而得到了改变。

02,自我实现是工作期的追求目标

工作期的人文系统经历了前几个阶段的成长已经完全成熟,成长已经不再是这个阶段的重要目标。这个已经成熟的人文系统现在要向社会、也向自身证明他的存在是否有价值。于是,这个阶段对于人文系统来说更为重要的是他是否能够做出成绩。心里学家马斯洛提出过一个层次需求理论,其主要观点是人对很多东西有需求,但需求由低到高分为几层,首先要满足低层的需求,然后人会有更高的需求:

图2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上图清楚地表明了当一个人满足了几个低层的需求后,最后一定要有自我实现的需求。所谓自我实现就是向社会、也向自己证明我是一个有用的人。证明了自己的人同时会获得社会的认可,享受自己成功的喜悦。尽管一个刚刚进入社会的新人首先面对的是低层的需求,但我们必须了解整个人生需求的最高境界,使得我们从一开始就可以为最高层的需求做些必要的准备。于是我们就可以这样讲,当人文系统进入工作期时,所面临的问题和目标就会由成长转移到如何自我实现的问题上来。如果在工作期可以顺利完成自我实现的人,会在人生的下一个阶段,37岁开始的“管理期”很顺利地获得社会的认可和信任,很自然地获得与那个时期相匹配的社会职责。

03,试用期是让自己适应社会,而不是让社会适应自己

然而,刚刚开始工作的人不会马上就有一个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绝大多数人是从一个平淡、枯燥、看不到未来的岗位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的。更有甚者,有些人在他的工作初期还会遭遇同事的排挤和欺负。显然,要想在刚刚开始工作的时期就伸展自己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反过来讲,对于这个时期的人,最有可能的却是委曲求全。如果一个刚刚进入到工作岗位的新人受到了欺负就反击,那么他的职业生涯恐怕不会很平坦。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委屈自己才能获得职业的平稳开始,才能保全自己。

人文系统进入到工作期和刚刚开始工作的人一样,所遇到的是一个不那么友好的环境,是一个无法伸展自我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似乎只有收起自己想要施展的锋芒,卷曲自己的身形来适应环境,才能保全自己的人文系统不在刚刚进入新的阶段就受到损害。这样的境遇和我们前面所讲的自我实现的目标相去甚远,但有意思的是,恰恰是这样的压制发展的环境反而是成全人文系统获得自我实现的前提条件。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不妨反过来想,如果一个刚刚开始工作的人不收敛自己以适应岗位,不蜷曲自己以适应环境,那么他很可能没有度过试用期就被社会给排挤出来,那他还有什么资格去谈实现自我呢?看来,只有先放下自我,试着融合环境;忘掉自己要实现的价值,学习如何适应环境的需求,这样的人反而可以在日后完成自我实现。

和“曲则全”相类似的事例有很多,特别是对于刚刚开始工作的人。前面说了,新人所面对的不会是一个很顺畅的工作环境,有可能会面对一堆如同杂乱、弯折的铁丝一样的工作。尽管工作乏味、无聊,但这恰恰又是展现自我的机会。将它拉直就可以使用,而拉直它是自身劳动的结果,是自身价值的体现。这样的体现是以先有弯折铁丝为前提的,直接获得一些笔直的铁丝并不包含自身的劳动,无法展现自己的价值。再比如,新来的人所获得的境遇就如同一个洼地,先于他来的人已经尽可能地将好一些的平台据为己有了。然而,就是这个处处低人一头的洼地才使得充满它成为可能。我们无法从一个平平的石板或耸起的凸面获得充盈的状态,一定是先有洼,才有盈。一个东西用旧了,会更新它,只有先存在旧的状态,新才是有意义的。如果总是新的,那么更新也就不叫新了。一个新来的人不用在乎所使用的工具是旧的、所做的工作内容是旧的。正因为是旧的,日后的更新才更有价值;正因为是旧的,创新才成为可能。比较起其他人,新来的人可能是获得回报最少的。所谓回报包括报酬、独立工作的机会、升迁的可能等等。然而,有趣的是,尽管获得的各种回报最少,但真正落到手里的反而是这些回报少的人。而那些有着多种机会的人却会在众多可能中迷失。

所有以上这些奇特的逻辑关联实际上都是“曲则全”的翻版,而且有些眼熟,不错,这正是我们在第七章中遇到的那个“要想得到a,首先要忘掉a”的规则。尽管上面列举了许多不同的逻辑关联,但有些人还是有能力将它们梳理、归纳。圣人恰恰就是这样做的,他们从这些现象中找到共同点,找到那个“要想得到a,首先要忘掉a”的规律,进而使用这个规律指导自己进入到工作期的人文系统完成自我实现。

04,通向自我实现的道路

了解了自我实现是工作期人文系统的目标之后,就需要了解如何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而要了解这一点,我们实现需要看一看自我实现都包含哪些内容。如果我们上百度查一查自我实现的条目,就会发现自我实现的人格特征有很多指标。

了解并认识现实,持有较为实际的人生观。

悦纳自己、别人以及周围的世界。

在情绪与思想表达上较自然。

有较广阔的视野,就事论事,较少考虑个人利益。

能享受自己的私人生活。

有独立自主的性格。

对平凡事物不觉厌烦,对日常生活永感新鲜。

在生命中曾有过引起心灵震动的高峰经验。

爱人类并认同自己为全人类之一员。

有至深的知交,有亲密的家人。

具民主风范,尊重别人的意见。

有伦理观念,能区别手段与目的。绝不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

带有哲理气质,有幽默感。

有创见,不墨守成规。

对世俗不轻易苟同。

对生活环境有时时改进的意愿与能力。

这些指标主要是体现一个人被社会认可,有进取心,有改变社会的能力等等。如果一一讨论每项指标的实现途径有些过于繁琐,我们不妨将其归纳为几个指标,再看一看要达到这几个指标所需要的条件。首先,自我实现的人应该是一个了解并认识现实的人,我们将这个特点称为“明”;其次,这样的人应该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一点叫做“彰”;有了知识、有了影响力的人就有可能做出成绩,心理学中这样的概念叫高峰体验,我们在这里称之为“有功”;最后,这样的人一定会有广阔的视野,做事能够持之以恒,我们将这一点称作“长”。

好了,我们归纳了四个特征,它们是:“明”、“彰”、“有功”和“长”。现在就将实现这四点等同于自我实现,于是获得自我实现的人格,就可有等同于做到这几点。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几点呢?在前面通过梳理几种类似于“曲则全”的逻辑关联,我们总结出来了“要想得到a,首先要忘掉a”的规则,现在是使用这个规则的时候了。要想做到“明”,首先要忘掉“明”。所谓忘掉“明”,就是不认为自己有多么了解现实,也就是不以为有见识。这样一来我们就知道了,不以为自己有见识就可以使自己成为一个了解现实的人,就可以做到“明”。同样的原理,要想得到“彰”,就需要先忘掉“彰”。所谓忘掉“彰”就是不认为自己有多大的影响力,就是不自以为是。这样,不自以为是的人就可以获得社会的影响力,就可以做到“彰”。继续这样的推理,要想“有功”,就需要忘掉“有功”。所谓忘掉“有功”就是忘掉自己的成绩,就是不自夸。于是,不自夸是可以通向成功的路。最后,想要做到“长”,就要忘掉“长”。所谓忘掉“长”就是不要以为自己有多广阔的视野,不要以为自己做事很有耐力,也就是不自大。于是,不自大就可以让自己有广阔视野和恒久耐力,就可以“长”。

总结一下上面的论述就是:不自以为有见识就能达到“明”;不自以为是就可以“彰”;不自夸就可以“有功”;不自大就可以“长”。在上面一段我们将自我实现归纳为这四个品格,并将获得这些品格等同于自我实现。于是我们就等到了这样的推论:不自以为有见识,不自以为是,不自夸,不自大就可以达到自我实现。逻辑学中,如果通过a可以得到b,则a就是b的充分条件。所谓充分条件是说这样的条件是充分的,是完全够用的,有了这样的条件,就可以获得想要的结果。例如下雨就是地湿的充分条件,因为只要一下雨就会导致地湿。但是充分条件并不排除其它导致b的原因,例如,泼水也能导致地变湿。如果用道路和目标来比喻,充分条件就是一条可以通向目标的路,但它并不排斥还有其它的路也可以通向那个目标。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说“不自以为有见识,不自以为是,不自夸,不自大”是自我实现的充分条件,是可以通向自我实现的一条道路。尽管我们现在还不知道这是否是唯一的道路,但至少这条路是已知的了。

走在这样一条道路上的人,由于他不自夸,不自以为是,因此他没有与其他人争胜,但他最后却成为了有知识、有能力、有见识的成功人士,其结果是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现在让我们回头看看“曲则全”这句话,虽然它只是民间流传的话语,但那绝不是随便说说,而是一个确凿的真理。那些屈就自己顺应环境的人确确实实地在竞争中获得了全胜。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刚刚进入到工作期的人文系统所面临的环境,尽管它不那么友好、不那么尽如人意、还有些不公平,但这又是获得自我实现的一个不错的环境。如果我们还没有学会主动地不争,让这样的环境训练一下我们的不争,让我们忘掉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那岂不是距离我们实现自我价值又进了一步了吗?

这一章,借助人文系统进入到工作期这样的契机,我们讨论了在工作期人文系统需要达成的目标。如果一个人从进入试用期的时候就了解他在未来十几年应该达成的目标,并了解通向目标的道路,那么他的工作实践就是有价值、有效率的。不能不说,自我实现这样的价值取向,以及通向自我实现的路标对一个刚刚开始工作的人来讲是一个宝贵的指南,我们有必要将其归纳为如下的座右铭,贴在工作台上,时时提醒我们不要走错了方向,不要走入了岔路: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全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i6636969052877095432/

其他网友回答

《道德经》第十二章如何解释?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先着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译文(大意):

绚丽的色彩,会使人的眼睛受到损害;抑扬顿的声音,含使人的耳朵受到损害;可口的食物,会损坏人的口味;醉心于骑马狩猎,会使人精神颠狂;稀有珍贵的货物,会使人失去操守,犯下偷盗的行为。所以,守“道”的人只求吃饱肚子而不纵情于声色犬马,不迷恋于花天酒地,拒绝外物的引诱,以确保纯朴的本性和安定、知足的生活。

简单解读:

在这一章里,老子指出,纵情声色犬马,迷恋花天酒地,害处极大,会让人“目盲”、“耳聋”、“心狂”。因此,他告诫人们要克制物欲,以保证个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的安定。老子认为,人们只有克制物欲,才能守住内心的安定,保全固有的天真。老子提出的“为腹不为目”,除了在物质上滿足温饱,更深一层的意思是强调注重内在修养,不要被外在的东西所迷惑。

老子在这一章阐述的思想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很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在面对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时,要努力做到“为腹不为目”,要在滿足物质生活需求的同时,加强个人的内在修养,追求健康、充实的精神生活。不要被金钱、财富和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迷住双眼,更不要为实现各人利益而颠狂、发疯,甚至犯下罪行。

其他网友回答

无论是作为统治者,还是普通人,把自己放到什么位置,就有什么心态,心态决定结果。

读《孟子》时,滕文公问孟子,我加在大国之间,怎么做外交?怎么才能谁也不得罪呢?怎么才能强大自己呢?

孟子说,没办法,只能慢慢积累自己。

孟子无谋,是一种态度,是一种理念,理念正了,理念对了,事自然就成了。

做过管理者,你把自己放在什么位置,决定了你的成绩,看老子怎么解读这个态度问题。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从全文句式上看,这六条应该是当时流行的古语。

曲,《说文》注曰:“象器曲受物之形。”就是器物受到外力的压力而变形。变形的树木才能保全,长成大树成荫庇护万物。

《庄子》讲一个齐国木匠的故事,一个名叫石的木匠经过曲辕,看见一株祭土地神的栎树,这树大极了,树荫下可以卧牛千只,树干的圆径有百围,干身像山那么高,直到八丈以上才有树枝,可以用为造船的材料就有几枝。看的人多极了,但木匠看不到。

他徒弟看后说,这么好的材料,您怎么不看一眼就走呢?

木匠说:“它只是一枝散木而已,拿来做船要沉,用做棺材腐烂得快,用做器具又不结实,用做门窗会流汁液,用做门柱会生蛀虫,简直毫无用处。因为没有用处,所以它才能长这么大。”

这颗大树晚上给木匠托梦说,你打算把我比作什么,有用的大树吗?一切有用的东西都是如此。我能活这么久,就是因为被人们认为无用,才得以保全。

从这个角度理解,曲,即委屈自己之意;全,是保全自己。曲则全,是说委屈自己才能得以保全。

也有另一种解释。

曲,严复说:“曲,一部分也。举一部分,则全体见矣。故《中庸》曰:‘其次致曲。’天下惟知曲之为全者,乃可以有得。”

《中庸》的“其次致曲”,是讲诚的方法论,致,推致、推及;曲,一偏也,是善的一个偏处,或善的一端,或曰善的一个切入点。

致曲,是说你不能像圣人那样“自诚明”,就发现、找到这一端、这个切入点,集中在这点上,聚焦所有的力量、资源,做到极致,做到至诚,然后以此为根据地,扩充它、放大它,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了。

全,是整个、整体。

从这个角度讲,曲则全,从部分、一端可见整体,也是全偏之轮。

枉则直。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笔直向前的,都要“以迂为直”,走弯曲的路线,反而容易到达终点。

洼则盈。像水洼一样低凹,才能让水注进来,灌满水洼。

敝则新。敝,通蔽,是指作为金属器皿上的锈垢,引申为破旧意,这是说,擦去金属身上的锈垢,金属器皿就焕然一新,也是指破旧的事物,才能获得新生。

少则得。所求越少,妄为越少,得到的越多。

多则惑。所求越多,妄为越多,预示着将要迷惑。

这些道理,我们今天也都懂,就像俗语一样告诫着人们要低调行事,把自己处于下位,保持谦德。

老子话锋一转,就把这些道理用到了国君身上。

【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

圣人,与前文一样是指有道之君。

一,天道。

牧,春秋时是指放牛的仆役,处在社会的最底层,这里引申为人民公仆。

老子说,正因为这样,有道之君坚持“大道”处理处理天下事,做好人民公仆。

怎么做呢?

【不自视故章,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不自我表扬,故而能产生好的影响;不自以为高明,故而能有智慧;不逞着自己的意愿去讨伐别人,故而能建立功业;不自以为贤能,故能当领导。

这是有道之国的四不原则,也是有道之国的谦德。

【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

只有不争,故而谁也不能跟他争。也是讲,只有做到了不争,才能到上一句的明、章、功、长。

不争什么?

有道之国,不与民争高低,不与民争是非,不与民争货利。

做到这“三不争”,就没有人能够与你争了。

不争,也是无为的要素之一。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语哉,诚全归之。】

古人所说的“曲则全”等语,难道会虚假吗?事实上,能够做到了这些,道就归向他了。

这章讲统治者的谦德。

作为管理者,把自己放在什么位置上,用什么态度对待下属,这需要我们认真定一下位。

对老板而言,用什么态度对待员工,用什么态度对待供应商,用什么态度对待经销商,用什么态度对待消费者,这决定了企业能走多远。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