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明朝是通过什么方式使蒙古分裂成为鞑靼和瓦剌两个部分的?
优质回答:
明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彻地消灭北元残余势力解决边患,洪武二十年(1387)9月,遣永昌侯蓝玉为大将军率军进攻北元,兵至庆州(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得知元主脱木思帖木儿在捕鱼儿海即贝加尔湖,蓝玉即刻率军偃旗息鼓、衔枚急进、星夜兼程到达捕鱼儿海,全军掘地埋锅造饭防止被残元发现,在蒙古降将带路下于距离捕鱼儿海八十里发现元军禁卫军精锐,蓝玉当即令王弼为先锋率五千精锐杀入元军大营,王弼提双刀力斩负隅顽抗的元太尉蛮子等数千精锐,仅元主脱木思帖木儿与太子天保奴等数十骑遁去,明军获其次子地保奴及故太子必里秃妃并公主等一百二十余人,官属三千,军士七万,马牛驼羊十五万及宝玺、图书、金银印等,蓝玉命令俘虏脱下盔甲放火付之一炬,此役残元损失精锐十万,从此失去对中原华夏文明的威胁,班师回朝时蓝玉顺便霸占元妃,估计其他士兵也乐不思蜀,从此草原民族拥有50%以上的o3系列汉族基因,汉族则没有蒙古c系列基因!
蒙古黄金家族精锐被消灭后,草原上失去霸主成为无头苍蝇,投降蒙古人被安置在内蒙锡林郭勒草原称鞑靼,瓦剌则是生活在阿尔泰山、漠西一带蒙古,当草原出现权力真空时,瓦剌乘机东进打败鞑靼又妄图称雄草原,最终被满清彻底消灭干净!
因此草原民族没有固定的称呼,就像地里的韭菜割一茬长一茬,无所谓名称!
其他网友回答
说明一下,蒙古分裂成瓦剌和鞑靼和明朝没有多大的直接关系。 瓦剌简单来说是指西部蒙古族,清朝称漠西蒙古。“瓦剌”的意思是“森林之民”或“邻近者”。明前期,瓦剌活跃在蒙古高原历史舞台上,明廷赐以汉文官印,命其统辖诸部。后经多次进贡,确定了主权关系。明朝中叶,也先时期。瓦剌在也先带领下,打败东蒙古,短暂统一蒙古一段时期,此时其势力所及,西起中亚,东接朝鲜,北连西伯利亚南端,南临中原边,致使“漠北东西万里,无敢与之抗者”。也先与其弟死后,瓦剌部落分散,逐渐衰落,内部事态鲜为人所知。但对外西侵谢米列契地,并沿锡尔河洗劫了塔什干等城,向东争夺哈密,一度攻入肃州城,以求开拓东西方通道。一部分瓦剌人则向青海、甘州等地陆续转移。也先之后约一百五十年,哈剌忽喇兴起。哈剌忽喇与马哈木、脱懽,也先祖孙一样,亦出身于准噶尔部。约与其同时,还有和硕特部首领拜巴噶斯。二人先后为瓦剌四部盟主。此时瓦剌的分布地在额尔齐斯河左岸低洼地带,其牧场地可宜达伊赛克湖。清朝,瓦剌分为准噶尔(绰罗斯、厄鲁特)、和硕特、土尔扈特、杜尔伯特四部。
鞑靼的称呼在早期历史中所指各有不同,至明代时是明朝对成吉思汗嫡系北元政权以及其治下蒙古高原东部草原部落的统称,与蒙古高原西部的瓦剌对立,分为察哈尔、土默特、科尔沁(含永谢布部)、鄂尔多斯、阿速(奥塞梯人)等部。其人自称蒙古,明朝称其为鞑靼,1388年北元后主脱古斯帖木儿被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尔杀害后,去大元国号称蒙古,明朝称鞑靼。北元政权崩溃后,部落离散,互相攻伐,早期被瓦剌击败,瓦剌太师也先死后分为多个不相统属的部落,中期达延汗短暂统一各部,达延汗死后又现于分裂,后俺答时期藏传佛教传入,部分部落与明和解联盟,末代林丹汗败亡后漠南并入清朝。自明宣德年间开始蒙古各部开始南迁,至嘉靖末年最终形成了漠南蒙古各部。
其他网友回答
瓦剌和鞑靼的分裂与明朝没有关系,明朝对于蒙古诸部的政治,根本没有如此强大的影响力。
历史上确实不乏中原王朝通过外交、政治手段,分化来自北方、西北的游牧部族的案例,如隋文帝之与突厥汗国,再如清朝和蒙古诸部。
但是,这些成功的案例和明朝没有关系,明朝并没有隋朝、清朝那样高超的政治外交能力以及影响力。
就是因为明朝对蒙古的内部情况不甚了解,所以才简单地把蒙古的内部社会分为瓦剌、鞑靼二部。
所谓的瓦剌,其实就是13世纪初成吉思汗派长子术赤征服的“林木百姓”的一支,当时称为“斡亦剌”。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斡亦剌建立了千百户制度,编为四个千户,任命斡亦剌贵族为千百户长,为斡亦剌封建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斡亦剌的崛起,确实和元朝的崩溃有关系;但是,这并不是明朝主观上策划的结果,只是间接地影响罢了。
元顺帝妥欢帖睦尔逃亡蒙古高原后,由于蒙古贵族内部的内讧,斡亦剌为了摆脱元朝的控制,才由此崛起。
当时,斡亦剌逐渐扩充,人数增长到四万户以上,将领地从原有的叶尼塞河上游地区,向南方草原扩张,最终抵达科布多、准噶尔盆地一带,进而才被明朝所感知。
总之,这些过程并不是明朝主动离间的结果。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其实也可以说明朝时期蒙古分裂为三部分:鞑靼、瓦剌、兀良哈。只不过兀良哈为投降明朝,因功被封在东北地区的蒙古部族。
元亡以后,一部分蒙古贵族退到蒙古草原及东北等地,经朱元璋多次派兵攻打,其内部发生变乱,到永乐初,其部帅鬼力赤杀坤帖木儿自立,“称可汗,去(元朝)国号,遂称鞑靼”。当时,蒙古分为三大部,辽河、西辽河、老哈河流域(今吉林、辽宁地区)为兀良哈部;鄂嫩河、克鲁伦河和贝加尔湖一带为鞑靼部;科布多河、额尔齐斯河流域及其以南的准葛尔盆地为瓦刺部。
一、鞑靼部
永乐初,蒙古三部之间不断发生战争,这时鞑靶部的“鬼力赤与瓦刺相仇杀,数往来塞下”,而鞑靼统治集团内部也互相争权夺利。永乐三年(1405年),知院阿鲁台杀鬼力赤,而迎元之后本雅失里,立为可汗,后被瓦刺部所败,徒居胪朐河(今蒙古国境内克鲁伦河)。
永乐七年六月,朱棣派遣使臣郭骥去鞑靼,被杀。于是明朝政府于七月命丘福为大将军,王聪、火真副之,王忠、李远为参将,将精骑十万征鞑靶。丘福孤军深入,直抵胪朐河,遭到鞑靼骑兵的包围袭击,五将军皆没,全军覆灭。
永乐八年(1410年),朱棣自将五十万众出塞征鞑靼,直至斡难河,“本雅失里弃辎重牲畜,以七骑遁”。鞑靼部落经这次大败,“众溃散”,其“君臣始各为部”。阿鲁台便于这年冬向明朝贡马臣服。永乐十一年,明朝政府封阿鲁台为和宁王。而本雅失里则于永乐十年被瓦刺部的马哈木所攻杀。
自本雅失里死后,鞑靼部就全由阿鲁台所统率,一直受明朝中央政府的管辖。但到永乐十九年(1421年),因“生聚蕃富,遂桀骜”,又数起兵骚扰兴和等地。朱棣遂于永乐二十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三次亲率大军出征,予鞑靼部以沉重打击。而瓦刺又数败其众,使得鞑靼“部曲离散”,最后阿鲁台也为瓦刺脱懽所袭杀。
二、瓦刺部
朱棣即皇帝位后,即派使臣告谕瓦刺部。永乐六年(1408年),瓦刺部的马哈木向明朝政府贡马请封。第二年,明朝政府封瓦刺部的三个首领马哈木为顺宁王、太平为贤义王、把秃李罗为安乐王。后来,瓦刺势力逐渐强盛起来,于永乐十年攻杀鞑靼的本雅失里,向明朝政府多所要挟,并扣留使臣,南下骚扰。
永乐十二年,朱棣亲率大军出征,直至土剌河(今蒙古国境内的图拉河),马哈木等战败脱身适,不久死去。经过这一次打击,在永乐时期,瓦刺就一直接受明朝政府的管辖。马哈木顺宁王的封爵,也由其子脱懽承袭。
明英宗正统(1436-1449年)时,蒙古族瓦刺部的脱懽及其子也先崛起。脱懽是永乐时被封为顺宁王的马哈木之子。马哈木死后,脱懽于永乐十六年(1418年)袭封。宣德九年(1434年),脱懽袭杀鞑靼部的阿鲁台,“悉收其部”。正统初,脱罐又杀瓦刺部的“贤义、安乐两王,尽有其众”。于是蒙古瓦刺、鞋粗各部皆归脱罐统率。脱罐“欲自称可汗,众不可;乃共立脱脱不花,以先所并阿鲁台众归之”。脱懽则“自为丞相”。脱脱不花系原来元皇室的后裔。
因为多数蒙古人愿以成吉思汗子孙作蒙古可汗,所以当一些大部落的首领在各部之间的战争中抢得权力以后,就往往拥立元皇室后裔作傀儡。这些傀儡,就成为蒙古族各派之间权力争夺中的工具和牺牲品,早在永乐时就已是这样,如“自顺帝(妥懽贴木尔)之后,传爱献识理达腊,至坤帖木儿,凡六辈,相代瞬息之间,且未闻一人遂善终者”。
当时脱懽虽在众议的逼迫下,表面上推奉脱脱不花,“实不承其号令”。正统四年(1439年)脱懽死,子也先嗣,称太师淮王。“脱脱不花具空名,不复相制”。向明朝政府朝贡时,脱脱不花和也先各自派遣使臣,“主臣并使”,而明朝政府也两边应付,赐予的物品都很优厚。正当明朝对麓川用兵时,也先拼命扩张其势力。首先向西北方向发展,“联姻沙州、赤斤蒙古诸卫”。到正统九年,竟置甘肃行省,并授罕东诸卫都督讷格(喃哥)等为平章。
正统十年(1445年),也先发兵裹挟沙州、罕东及赤斤蒙古等围攻哈密卫,俘获了明朝所封的忠顺王倒瓦塔失里之妻及母,后放回哈密,并逼胁忠顺王到瓦刺去。倒瓦塔失里数次派使者向明朝政府告难求救,但明朝政府只是“敕令诸部修好”,却不发一兵一卒前去救援。倒瓦塔失里求救无门,在瓦刺武力的威逼下,乃于正统十三年去瓦刺。从此哈密卫就为瓦刺所控制。
哈密为西域要道,明初于此建立卫所,以此为西陲屏蔽,至此为也先所控制,使得明朝与西域的交通受到了阻扰,在甘肃方面的边防更为吃紧。也先在“役属西北诸部”的同时,又把他的势力向东方发展。正统十一年,率兵攻打兀良哈三卫,派使者到大同要明朝供应他们粮食,并要见大同镇守太监郭敬。实际上这是对明朝的一种试探,看明朝政府对其攻打兀良哈抱什么态度。
明英宗朱祁镇和王振告诉郭敬“毋见,毋予粮”,既不谴责也先的侵扰活动,也不派兵援助兀良哈,竟坐视也先“破兀良哈,胁朝鲜“。这时,也先的势力向东扩展到辽东地区,向西伸展到今天的新疆、青海等地。
瓦剌的持续做大,终于在明英宗正统十四年,酿成了“土木堡之变”。
三、兀良哈部
兀良哈原是元朝大宁路的北境,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了加强这一地区的管理,就把锦、义、剑、利诸州划归辽东都司管辖,并于大宁地区设北平行都司,领兴、营等二十余卫所。到洪武十四年(1381年)封其第十七子朱权于大宁,为宁王。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命冯胜、蓝玉等平定金山纳哈出,就以兀良哈地安置纳哈出部众。
二十二年置三卫:“自大宁前抵喜峰,近宣府,曰朵颜;自锦、义历广宁,渡辽河至白云山,为泰宁;自黄泥洼逾沈阳、铁岭至开原,曰福余。”后来,朱棣因靖难之役中三卫兀良哈骑兵从战有功,就把大宁地给予兀良哈,仍为三卫,任命其首领脱儿火赤为都督佥事,哈儿兀歹为都指挥同知,掌朵颜卫事;安出及土不申俱为都指挥佥事,掌福余卫事;忽刺班胡为都指挥佥事,掌泰宁卫事。其他三百五十七个头目,各授指挥、千百户等官,赐以诰印、冠带等。并于广宁等地进行互市贸易。
朱棣从永乐八年(1410年)到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为对付蒙古贵族的军事势力而五次北征,他本人于最后一次出征的回师途中,病死在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东南)。朱棣的五次出征,沉重地打击了蒙古贵族的割据势力,在朱元璋经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对蒙古地区的管理,使这些蒙古贵族的地方政权服从明朝中央政府的管辖。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其他网友回答
太看得起明朝了。使蒙古分裂的不是明朝,而是蒙古本身。
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各部之前,本来就没有蒙古这个概念。后来的蒙古,在当时只是一个经常被欺压的小部落。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是把乞颜部、克烈部、蔑儿乞人、弘吉剌部等,强行糅合在了一起,斡难河边举行仪式,建立蒙古汗国。但这种源自于部落联盟性质的汗国,内部还是有分裂基因的。
对抗这种分裂倾向的方法是分化重组。有些部落,本身就是成吉思汗的世仇,所以最惨。部落首长家族被诛杀,部落民众被打散,重新划给各个将领和亲王的帐下。
有些部落,是主动归顺的或与成吉思汗结盟的,算是“成建制”的被保留下来,或者指派宗王为新的部落首领。
但这些原来的部落,有的说突厥语、有的说蒙古语,有的新基督教,有的新萨满,语言信仰都不统一。
如果没有一个强势的大汗统领,势必仍然走向分裂。
瓦剌的祖先是成吉思汗时代,蒙古草原北方被称为林木中百姓的部落,与蒙古人的血缘本来就远,并非游牧民族。当初基本就不是征服,而是收服。期间,也有过几次叛乱。之后,随成吉思汗西征,落脚在了新疆。
这个部族,从辽金到现在的大致脉络如下:
林木中百姓(辽金时期)→瓦剌(明朝)→卫拉特四部(清初)→准格尔汗国灭亡、土尔扈特部东归(清中后期)→布里亚特(未西征的林木中百姓,俄联邦加盟共和国)、卡尔梅克(未东归的土尔扈特,俄联邦加盟共和国)、阿尔泰(卫拉特蒙古一部,俄联邦加盟共和国)。
明朝初年的瓦剌,正是随成吉思汗西征后,以准格尔盆地为本部的称林木中百姓的后代。
鞑靼与瓦剌的情况又不同。鞑靼的前身是塔塔儿人。曾经是金朝活跃于蒙古高原的重要部落,与蒙古部对抗。是蒙古人的世仇。
成吉思汗被金朝任命之后,双方夹击消灭了塔塔儿人。其部落首领家族被杀,部落民众划归蒙古宗王。形成了上层是蒙古黄金家族,下层是原塔塔儿人的格局。经历整个蒙元时期,又有其他部族的加入,已经融为一个全新的蒙古部族。
所以,鞑靼人与蒙古人,常常被混为一谈。而不论是瓦剌,还是鞑靼,都是蒙古鼎盛时期的边缘族群。但在蒙古草原上,鞑靼相比瓦剌更像是正统,尤其是元朝灭亡后,成为蒙古的本部。
但也已经混合了不同的部族,包括由当时的鞑靼首领太师阿鲁台率领便是蒙古化的伊朗人军团。
当元朝被明朝取代,元顺帝逃出北京后,又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追剿。
一次是李文忠在应昌。一次是蓝玉在捕鱼儿海。可以说,蒙古正统的元朝皇帝一直就在草原上被明朝追着打,威望也早就丧失殆尽了。
因此,蒙古核心的黄金家族也闹起了内讧。百余年前,建立元朝的忽必烈和留守蒙古本土的阿里不哥两兄弟,就争夺过蒙古大汗之位。
阿里不哥属于保守派,坚决不汉化,也赢得大量蒙古宗王的支持,曾经在库里勒台大会上被推举为蒙古大汗。且做了汗位四年。
忽必烈则依靠汉人的帮助,将阿里不哥赶下台,夺下了蒙古大汗之位。但武力依靠,不可能长久。原本支持阿里不哥的保守派蒙古宗王们,也陆续脱离蒙古统治。那时候的蒙古,就已经属于表面维持性质的帝国。
百余年后,忽必烈的后人从中原逃回了草原。元顺帝、元昭宗、天元帝迎接他们的不是马奶酒,而是屠刀。
蒙古本土不承认忽必烈的后代,且是一个在草原上被人追杀的失败皇帝。阿里不哥的后人也速迭儿便在捕鱼儿海之战后,杀死了元朝的余脉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而也速迭儿的帮凶正是瓦剌。
之后的蒙古大汗额勒伯克又挑动瓦剌内部矛盾。瓦剌部因此脱离蒙古统治,成为独立于蒙古的西部势力。
同时,蒙古本部即东部蒙古由阿鲁台掌控,也就是鞑靼。阿鲁台先后扶持几位蒙古大汗,自己作为太师,掌握实权。
这样,蒙古分成了东西两部,即瓦剌和鞑靼。双方各自扶持一个黄金家族后裔做傀儡。类似北魏后期的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相互对立。
所谓的明朝使得瓦剌和鞑靼分裂,实际上微不足道,只是顺势挑拨了一下。明成祖在册封瓦剌马哈木为顺宁王之后,又册封太师阿鲁台为和宁王。
即使没有这个挑拨,两部也早晚会兵戎相见。瓦剌首领马哈木,在与鞑靼部作战中阵亡。马哈木的继承人,其子脱欢甚至一度成为阿鲁台的家奴。所以,在瓦剌崛起前,虽然实力不弱,却一直没鞑靼压制着。
之后,脱欢逆袭,杀死阿鲁台。继而脱欢之子也先进一步统一蒙古,让原本边缘的瓦剌,一度称霸整个蒙古高原。
瓦剌最盛时,土木堡一战俘获明英宗、斩杀明朝大将无数,兵锋直指北京城下。
这时候的蒙古高原,就应该改名叫做瓦剌汗国。不过,也先没有黄金家族血统,属于篡位上台,引起东部蒙古不满。又因为也先只称汗一年,就去世了。短暂统一蒙古,再次分裂。
这次的分裂,更零碎。遍地草头王,互相攻伐。直到一百多年后,达延汗登场,再度整合了蒙古高原。
而瓦剌部,也早已退回了原本的驻地准格尔盆地,划分为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部。噶尔丹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准格尔汗国,又与东部崛起的清朝决一生死。
不过,那又是半个世纪之后的事情了。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明朝是通过什么方式使蒙古分裂成为鞑靼和瓦剌两个部分的】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